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我国科研人员在无机光伏材料薄膜化领域取得新进展!

我国科研人员在无机光伏材料薄膜化领域取得新进展

时间:2025-09-18 07:20:50 来源:仿生皮肤智能交互 作者:时尚 阅读:420次

  记者从南京邮电大学获悉,国科该校柔性电子全国重点实验室黄维院士和辛颢教授团队,研人员无用溶液法获得大面积“铜锌锡硫硒”光伏薄膜,机光并以10.1%的伏材光电转化效率,验证了无机化合物制备柔性光伏材料的料薄领域产业化潜力。国际学术期刊《自然·能源》9月15日在线发表相关成果。膜化

  据辛颢介绍,新进第一代光伏材料晶体硅质地坚硬,国科当前光伏领域的研人员无研究热点是将光伏材料变得柔软、轻薄,机光甚至可以缝在衣服上。伏材钙钛矿等新一代光伏材料虽然容易制成薄膜,料薄领域但性能尚不稳定。膜化在此背景下,新进第二代光伏材料“铜铟镓硒”重回研究人员视野。国科

2025年9月15日,辛颢(中)和学生探讨优化光伏组件性能。(南京邮电大学供图)

  “‘铜铟镓硒’因薄膜良品率低,且铟和镓的成本高,长期没有突破。”辛颢告诉记者,2021年,她和团队将铟和镓换成锌和锡,又用溶液法取代传统的真空法,制备出0.1平方厘米的“铜锌锡硫硒”光伏薄膜,光电转化效率达到13%。

  但国际上通常认为,光伏组件的面积超过10平方厘米,光电转化效率才有实际意义,可随着薄膜面积放大,光电转化效率会大幅降低。经过4年多研究,团队发现,在溶液法制备薄膜的过程中,薄膜表面过早形成了致密结晶层,挡住了硒渗入薄膜内部的通路。

  团队反复实验,精准调控溶液“配方”,提高薄膜孔隙率,让结构更疏松,以便硒充分渗入,改善了薄膜均匀性与表面平整度,成功制备出有效面积达10.48平方厘米的光伏组件。

10.48平方厘米薄膜光伏组件实物。(南京邮电大学供图)

  经国际权威机构测试,该组件的光电转化效率达10.1%,并被国际《太阳能电池效率表》正式收录。

  黄维表示,“铜锌锡硫硒”技术路线的优势在于原料储量丰富、无毒、成本低,此次研究成果标志着用溶液法制备无机柔性光伏材料不仅在理论上可行,而且具有产业化潜力。(记者陈席元)

(责任编辑:知识)

推荐内容
  • 腾讯如何与国际对手竞争?汤道生:找擅长的、有差异化的技术能力
  • 有道词典怎么关闭屏幕取词?屏幕取词关闭方法?
  • 印尼亚齐特区附近海域发生5.8级地震
  • 美国得州参议院通过重划国会选区法案
  • 画家音乐家名人故事:五则大音乐家的小故事
  • Stray Kids携正规四《KARMA》回归 今日发行新专辑